作者:馮忠恬
2024-08-16
-1024x768.jpg)
圖片來源|翔鷹紅茶
風微涼,是個穿件薄外套便舒服的天氣,朋友S難得來日月潭,請我帶他去喝茶,我找了幾攤每年都關注的茶農,讓S喝2023年秋剛做好的紅玉紅茶(台茶18號)、紅韻紅茶(台茶21號),以及近幾年在台灣開始流行的白茶。
「白茶是什麼?」S歪著頭問我,我舉起一杯茶湯,端到他面前,顏色清淡透明,僅有一抹淡淡的杏仁黃。「你聞」我把杯子湊近他高挺的鼻子旁,「好香!」他驚呼,「有聞到什麼味道嗎?」我繼續追問, S說:「我不知道,但覺得香,是花香嗎?」
S很誠實,沒經過品評訓練的人,是很難描述味道的,能說出野薑花、蘭花、梔子花等細膩風味的人,必定得刻意習得。不過喝茶真的沒那麼嚴肅,「你喝喝看。」我用眼神鼓勵,他抿了一口說:「好淡雅、真好喝。」
「太好了!原來你可以接受白茶。」
似枯葉般的甘甜好茶
白茶是製程簡單的茶種,茶樹採下葉子後,攤平萎凋,經過沒有揉捻定型,便進入烘乾程序,外形似枯葉,如果你撿拾行道樹掉落的葉子,放在桌上讓水分晾乾,大抵長相也是如此。
但白茶卻是展演「茶不可貌相」的最佳模特兒,長相隨意,沒經過太多的修飾,茶湯顏色更是淡黃不起眼,注入熱水後,卻有著極其細膩的味道,一般常會帶有木質調的甘甜感,然而我這幾年喝到的日月潭白茶,屢屢有水蜜桃味,有些茶師處理得更細緻,還會帶著野薑花香,有如喝的香水,不需經過訓練,每個人喝到幾乎都會說聲:好香。
白茶常帶有芽尖白毫,加上製作工序簡單,很能還原茶之本味,因而得白茶之名。相較於綠茶,葉子採摘後立刻炒菁→揉捻(將茶葉塑成條狀)→烘乾,白茶無揉捻塑型,卻多了萎凋步驟,透過葉子的逐漸失水產生氧化反應,香氛物質便在萎凋的過程裡產生,不過它的氧化程度不高(慣常稱發酵,但已被正名為氧化反應)約介於10%-30%之間。
台灣人愛喝烏龍茶,少見如枯葉般的白茶,漂亮的一心二葉深植人心,眼裡怎麼能容得下如此的粗枝大葉?這種常見於中國福建的白茶製法,這幾年開始在台灣出現,由於製程單純,不少茶師嘗試以不同品種的茶樹製作,量少稀有,雖其貌不揚,但由於本身帶有的甜潤清雅感,讓懂得欣賞的人越來越多。

枯葉般的白茶

白茶茶葉與茶湯
台灣人種茶百年,品味茶卻是這半世紀才開始
福爾摩莎茶聞名世界,我們大規模種茶資歷約一百五十年,不過過往多是外銷賺取外匯,直到近半世紀島內才開始普遍喝茶,冠軍茶、媒體報導、茶商推薦、課程等,都是內需市場學習「品味」的管道,職人紛紛教導茶乾、水色、香氣、滋味、葉底的各種講究,尤其茶乾與葉底(沖泡過熱水的茶葉)看的都是外觀。
白茶的被接受,反映的是台灣人逐漸找到自己的喝茶品味,過往是聽茶商、讀媒體、買比賽茶、看包裝,現在開始懂得揚棄外觀,直球對決,讓身體告訴你喜不喜歡。
我跟S說,今年的這批白茶做得真好,茶會好,一定跟茶園管理與茶人工藝有關,好幾間都做出悶雜味,唯獨這間香氣乾淨、細膩帶花香,茶是天地人結合的產物,下次還有沒有這麼好不知道,要不要趁機買一些?
「我不要。」S斬釘截鐵的說。「為什麼?難不成剛剛是客套。」我在心裡躊躇,結果S幽幽地回:「我怕回家泡壞,到時就不會那麼好喝了。」
我看著每天早晨會自己秤豆、研磨、手沖精品咖啡的S,遇上茶便退縮了起來,任憑我如何鼓勵,他對茶葉的沖泡就是沒信心,離開前他帶走了一盒2023年日月潭紅茶評鑑的金質獎禮盒,說是要送給過幾天會碰面的日本友人。
全台灣由北到南,從東至西幾乎都有茶樹生長,說台灣是茶之王國一點都不為過,但我們卻常對茶葉的沖泡沒有自己的主張,讓高品質茶葉穩穩安坐於對外的台灣味溝通,或送給外國人的禮品位置上,日常飲品則拱手讓給來自國外的平價茶。
所謂「一年為茶、三年為藥、七年為寶」,不像咖啡得趁鮮喝,時間會轉換茶葉風味,買不到的時光最有價值,2020年的白茶我還仔細保存在櫃子裡,等待好時機品嚐。
很想跟S說,除了每天磨豆子、聞咖啡香,要不要也來練習幾個日常茶沖泡法,慢慢嘗試,以後,你也會像精品咖啡的手沖般,找出自己的心得與方法。
簡易的日常白茶沖泡
白茶蓬鬆體積大,將茶壺鬆鬆的放至滿。
白茶常帶白毫,建議可用較低的水溫沖泡,日月潭白茶以80度左右沖泡會有很好的甘甜感。
注水後,約2分鐘後出湯。
之後可根據濃淡喜好,決定茶葉量與出湯時間,每一泡可延長30秒到1分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