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馮忠恬

受惠於火山土壤,具有獨特的酸韻。
有吃過草山柑嗎?
那是北投、陽明山一帶獨有的桶柑,受惠於火山土壤,以及高達15度的日夜溫差,使傳統的草山柑具有濃烈的風土特色,老北投、老陽明山人都說:「好懷念那個味兒!」
之所以懷念,是因為現在草山柑已經非常少見。據說草山柑在百年前即從中國傳入,當時即在北投種植,日治時期到民國四〇年以後逐漸鼎盛,尤其四、五〇年,更是草山柑的「橘金年代」,當時整個北投、陽明山區滿山遍野都是桶柑,農民盧敏惠笑著說:「那時種一年草山柑可是能買下一小片山頭呢。」小小一顆橘子,養活多少北投人家。

高種植密度同時也帶來病蟲害問題,天牛、黃龍病接踵而來,且隨著南北交通便利,其他地方的柑橘得以搶市,加上後來台灣整體經濟形態轉變,各種水果走入市場,草山柑的價格滑落,農民下一代孩子多,土地產權細碎與職涯選擇轉向,大部分的孩子都不願接手農業,漸漸的,陽明山草山柑幾乎消失。
盧敏惠與先生在三十多年前返家,接手公公的草山柑種植。當時在台北知名摩登百貨公司任職的盧敏惠回憶道:「我跟先生不一樣,他從小在山裡長大,我一開始真的沒辦法想像山是什麼模樣?」三十多年過去,跟著她走一趟泉源有機農場,田裡種植幾十種作物,都是她跟先生一起育苗種下,不僅田間生物多樣性高,野生動物也多,山羌、野豬、猴子、老鷹全都有,跟著一起爬坡,往山上走,看見草山柑樹。
不施灑農藥、不加肥、大自然的雨水與露水便是最好的水源。盧敏慧說:「加鉀肥會讓橘子變甜,但那就不是草山柑原本的味道了。」雖然擁有一千多顆草山柑樹,因人力有限,後面1/3就放給猴子們吃。做自己能做的,透過密集的照料、時時檢查是否有天牛,在幼蟲時就把牠們勾出,以及良好的剪枝技術,用傳統且友善土地的方式,延續草山柑獨特的甜酸比與濃郁的柑橘風味。

至今仍在山裡持續種植,那些體力照顧不到的果樹,就留給大自然與猴子吧!
每年尾牙到隔年2月,是草山柑的季節,這時不妨走一趟北投市場,看看有沒有機會遇到盧敏慧,她會在市場擺攤,另外北投許多在地店家,例如:普羅旺斯Bakery & café、咖啡館拾米屋等,也都以保價收購的方式,邀請友善耕作的農民一起把草山柑給種回來,並開發出巧克力、甜點、餅乾等相關商品。

隨著越來越多人關注草山柑,在地也成立了「北投雲集食農教育勞動合作社」,透過各種食農體驗凸顯北投的農業特色與產業價值,原本快消失的草山柑,因為在地店家的使用,開始有市場需求,也凝聚了一群農友來復育耕種。
想試試草山柑的味道嗎?
可以產季時前來北投,或者到拾米屋喝杯咖啡、吃個甜點?拾米屋主理人蕭怡帆曾以「桂花滇紅」榮獲2019年世界巧克力世界賽甘納許(BONBON)的金獎肯定,她以職人的敏銳度以及對在地飲食的關注,開發出各種草山柑甜點,像是:桶柑生巧克力、桶柑提拉米蘇、桶柑軟糖、桶柑果酒蛋白餅,若運氣好的話,說不定還有機會吃到草山柑果醬。
拾米屋的臉書裡寫著:剛開店時就常聽在地人說:「北投古早的桶柑就像濃縮橘子果汁,又酸又甜!」。做了12年北投桶柑甜點的她,持續地努力、精進,希望讓傳統老味道能繼續延續。
本文原刊登於《本地 The Place 8:台北》雜誌,2022/01/25,2024年4月改寫增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