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過500年


琴酒,不只是風味的載體
也是各國表達自己的方式

當你啜飲著一杯充滿花香、草本、柑橘調性的琴酒時,可曾想過它經歷過哪些事?
這裡說的不是蒸餾過程,而是它的歷史身世。

作者:馮忠恬

圖片來源|unsplash

琴酒商業化源自於16世紀的荷蘭,17世紀在英國大流行,20世紀則在美國禁酒令下「低調的」受到歡迎,它一路從藥酒、英國人的犯罪之淵、上流社會的飲品到美國人愛喝的酒水,21世紀開始追求更細膩的風味,開啟了當代的味道大世界。

細看琴酒的歷史與風味組成,絕不只是您手上的那杯酒而已,各國的文化積累與生活習慣,都被蒸餾裝瓶了。

🇳🇱 荷蘭

荷蘭是最早讓杜松子酒從治病的藥酒變身為好喝琴酒的國家,打開了琴酒日常飲用的商業價值,當時的商人Lucas Bols獨具慧眼,所擁有的酒廠Bols在1664年首次生產出商業化的Genever杜松子酒,Genever在19世紀美國調酒文化的興起中扮演重要角色,而1575年創立的Bols酒廠,至今仍是世界上生產Dutch Gin荷蘭式琴酒的重要大廠,不同於London Dry Gin倫敦辛口酒的風格,荷蘭琴酒加入了一部分的麥酒,帶著穀物獨有的甜潤感。

🇬🇧 英國

英國人和琴酒交手超過四百年,18世紀曾有一段時間琴酒甚至比水還便宜,不少人都在家生產琴酒,也因此造成了酗酒、犯罪等社會問題,不過他們實在是太愛琴酒了,殖民地印度瘧疾肆虐時,奎寧太苦,便添上了琴酒與糖把藥變可口,產生出Gin Tonic的原型,後來琴酒更為成上流社會的飲品,歷經幾次的流行更迭、汰舊換新,加上英國在蒸餾技術上有很好的基礎,至今幾個琴酒品牌Greenall、Gordon、Bombay等超過百年仍屹立不搖,London Dry Gin 也成為重要的琴酒類別。

🇺🇸 美國

歐洲的琴酒歷史如此堅強,建國不到三百年的美國拿什麼來比拼?雖然薑是老的辣,但年輕的薑也很嗆,當美國的冒險創業與車庫精神,對上琴酒製程的低門檻與自由度,生猛有力的小批量琴酒便在這裡開枝散葉了。20世紀末先有了Junipero,之後政府更直接立法降低小型釀酒廠的稅率,各種如女詩人琴酒、海軍司令琴酒等嘗試性的琴酒都出現,新一代的美國琴酒走出了自己的風格,更具文化性、故事感與實驗精神,也回過頭去影響歐洲的琴酒蒸餾文化,被《今日美國》讀者連續三年評為第一的工藝琴酒廠品牌Revivalist Gin,更是直接稱自己為琴酒的復興者。

Bols Genever Original
圖片來源|Bols 官網
ORIGINAL LONDON DRY GIN
圖片來源|Greenall 官網
GORDON’S LONDON DRY GIN
圖片來源|GORDON’S 官網
Bombay Dry Gin
圖片來源|Bombay Sapphire 官網
Junipero Gin
圖片來源|Junipero Gin 官網

🇯🇵 日本

The Botanist Gin
圖片來源|The Botanist Islay Dry Gin
KI NO BI Kyoto Dry Gin
圖片來源|京都蒸餾所
Hapusa Himalayan Dry Gin
圖片來源|IG @hapusagin
Stranger & Sons Gin
圖片來源|Stranger & Sons

🇮🇳 印度

印度曾被英國殖民近200年,也是Gin Tonic原型的發生地,談起琴酒怎麼可以遺漏它?近年印度琴酒也興起了工藝琴酒浪潮,2017年推出的喜馬拉雅琴酒Hapusa(梵語:杜松子),標榜使用喜馬拉雅山的杜松子及印度各地的草本植物,印度風十足。2018年奇異父子琴酒Stranger & Sons 也曾在台灣引起話題,印度作為全球超過8成的香料產地,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Masala配方,當然要以自產的黑胡椒、芫荽籽、肉豆蔻、甘草、桂皮等表現國家特色、多元文化與曾經有過的香料貿易史。

🇹🇼 台灣

身在台灣的我們,
透過琴酒尋找人土關係與身份認同

台灣沒有歐洲、美國等地的琴酒史,琴酒多仰賴進口,第一支的台灣琴酒為菸酒公司的「玉山琴酒」,酒精感明顯且沒有特別強調材料與風味,當台灣開始有很好的威士忌、清酒、精釀啤酒、蘭姆酒時,琴酒的步調顯然慢了許多,一直到2018年金車噶瑪蘭威士忌酒廠推出了「噶瑪蘭琴酒」,以宜蘭的在地風土為特色,除了杜松子外,也加入了金桔、紅心芭樂、楊桃等原料,為台灣第一支工藝琴酒。

2020年後,小批量自製琴酒風起雲湧

蒸餾技術的互通有無,讓威士忌酒廠跟琴酒總是可以合縱連橫,原本同樣生產威士忌的合力酒廠,2020年推出了Holy Valor Gin合力勇氣琴酒,打開酒廠蒸餾琴酒的大門,後續的台灣琴酒── 山、海、平原系列,也獲得很大的迴響。

同樣是2020年,台北知名專業琴酒吧「發琴吧」、「Sidebar」發表了「發琴吧No.1」與Sidebar兩週年琴酒,Sidebar主理人同時也是《工藝琴酒全書》的作者鄭哲宇,更於年末啟動「台灣百味計畫」,預計以100支琴酒記錄全台各地滋味,青草巷、國際書展、台東的山與海、甚至霹靂布袋戲等都成為靈感來源,大玩聯名。

至此之後,台製琴酒就進入了百花齊放的世界,有意思的是,不同於國外幾乎都由酒廠發表,台灣許多琴酒是由調酒師、餐廳或品牌端發起,再委由酒廠代工,除了上述提到的合力酒廠外,宜蘭三星原在製作米酒、清酒的中福酒廠,台東已成立超過20年的東太陽製酒,也都有代工琴酒的服務。

新冠疫情、精緻餐飲的追求、世界琴酒風潮,都是推手

2020年台灣疫情升溫,強迫每個人都慢了下來,邊境關閉,許多人開始在島內旅行,認識腳下的土地,餐飲同業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挖掘食材、自我思考、創作想要的風味結構,琴酒作為自由無極限的酒類,可以吃的(如刺蔥、馬告),不能吃的(如樹皮、淡菜殼)都可以承接住大家的想法,透過蒸餾裝瓶,化為商品。

而台製琴酒也很給力的,屢屢在世界琴酒大賞World Gin Award獲得佳績,2022年以霹靂布袋戲為靈感的「劍承謫仙」得到「世界最佳桶陳琴酒」獎、由香水師安薛佛以調香概念創作的「香水師澡琴酒」品牌,榮獲「世界當代琴酒」獎,2023年「香水師澡琴酒」更進一步,獲得了「世界琴酒大賽特殊香料類別」世界冠軍。Sidebar鄭哲宇的「杜松子的多重宇宙」、「台灣山與海琴酒夏季版」,也分別獲得2023年「倫敦辛口琴酒」金牌與「新式琴酒」金牌。

台製琴酒風潮也正巧搭上了台灣這幾年精緻餐飲的蓬勃,消費者對風味更在乎講究,「台灣味」、「地方特色食材」成為顯學甚至是必然,有想法的餐飲人都在找尋對台灣的詮釋視角,萬物皆可「琴」,各種具實驗性、嘗試性、野心勃勃的材料都入酒了。

琴酒的多元、無框架與話題性,讓越多越多的人投入甚至著迷,在搜尋、採集材料的過程裡,也是對腳下土地,以及自我認同的探索。

現在是琳瑯滿目的開放時代,琴酒不只是風味的載體,同時也是表達我們看待世界,以及希望世界如何看待我們的產品,當乘著全球琴酒風潮的列車時,希望讓國際看到什麼樣的台灣?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概念與風味絕佳的作品。

期待台灣之琴。

原文刊載於 2023 GIN’S LIFE

發表迴響

返回頂端